发布时间:2019-07-17 09:51 我要投稿
近日,有着“格力之父”之称的朱江洪,历时三年写就的自传首次亮相。在自传中,有他对自身打拼历程的叙述,也有亲手缔造格力的传奇经历。
在很多人印象中,格力等于董明珠,董明珠等于格力,但其实,在董明珠身后还站着一个人——朱江洪。他一手创办了格力,并将它带到千亿级别。
[大笔一挥,写下“格力”]
朱江洪和格力缘起的时候,格力还不是格力,而是叫做冠雄塑胶厂。
1988年,朱江洪从广西辞职回到珠海。不久,他出任了冠雄塑胶厂总经理。
那是一个问题成堆的小厂,隶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。去之前,朋友就提醒他:“这种烂厂你也敢去?”
朱江洪不信邪,通过调研,他发现该厂曾有过一段辉煌,后因管理混乱,加上得罪了一大客户,才衰败至此。
于是,他放下面子,主动登门拜访,给之前的大客户道歉。对方见他言辞恳恳,答应再给冠雄一次机会。
朱江洪喜出望外,回来后开足马力生产。可没过多久,他就发现厂里账上没钱了。找银行借钱,还没说几句,就被对方噎回来:“你还敢来借钱?我正准备起诉你们!”冠雄之前欠银行一屁股债。
最后,农行救了他一命。不知是吃了豹子胆,还是有先见之明,对方在朱江洪的苦劝下,竟答应贷给他20万!
有了钱,有了销路,冠雄总算走上正轨。但朱江洪还不放心,作为一家塑料加工厂,没有自己完整的产品,始终是他心中的隐痛。
他四处调研,最后发现,电风扇这东西销量大,结构简单,大部分是塑料件,冠雄也可以做。于是,命人买来设备,组建了简易的生产线。
很快,第一批电风扇就应运而生,销量也不错,卖到了全国。在电风扇的拉动下,冠雄第二年就扭亏为盈,赚了400多万。
眼看产品火了,朱江洪找来几个人,苦想半天,给它取了个名字。当兴奋中的朱江洪大笔一挥,写下“格力”两字时,他不会想到,这两个字日后会值千亿。
[质量宪兵队长]
1991年,当冠雄乘风破浪时,总公司旗下另一企业——生产空调的海利,却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。上头决定,将冠雄和海利合并,成立格力电器,由朱江洪出任总经理。
当时的海利,只有一条落后十年的生产线,年产能2万台,与风头正劲的春兰、华宝不可同日而语。由于缺管理、缺设备,质量也不咋地。
有一次,空调因为焊接不结实,运到客户那里时,里面的铜管断了一大半,把对方气个半死。朱江洪知道,再这样下去,只有死路一条。
他当即宣布,停产整顿。
结果,一堆人跳出来反对。朱江洪不为所动,针对有人重产量、轻质量的思想,他毫不客气地说:“产品质量不好,等于谋财害命!”
接下来,朱江洪发动群众,深挖质量问题,有多少挖多少,不得隐瞒,一共挖出400多条。然后,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,哪些属设计,哪些属工艺……限期整改。
为了落实整顿措施,朱江洪还成立“质量宪兵队”,自己亲任队长,一抓到底。
经过多次整顿,格力空调的质量得到很大提升,销售也明显好转。但很多细节问题依旧隐藏在死角,随时都可能被引爆。
1994年,格力第一次打入欧洲市场。朱江洪春风得意去访问,原以为会听到客户的赞誉,没想到刚见面,就被对方臭骂一顿:你们的空调噪音太大,像拖拉机一样!
朱江洪赶紧叫人拆开来看,发现里面有一条细长的海绵没粘牢,开机时搅在风叶上,发出巨大的轰鸣声。
千里之堤毁于蚁穴,朱江洪意识到,抓质量必须从小事做起。从欧洲回来后,他颁布了总经理十二条禁令,针对生产中容易忽视的问题,为所有人划出红线。
禁令一出,大部分人都小心翼翼,但还是有个别人心存侥幸,麻痹大意。朱江洪不顾情面,一连开除五名员工。这下,所有人都老实了,打起十二分精神把产品做好。
有人不明白,平时很温和的朱江洪,为何变得心狠手辣。他说:“对质量不负责行为的仁慈,就是对消费者的残忍。”
一外企老总向他讨教质量管理经验,他给对方支招:“左手拿鞭子,右手拿刀子。”
厂里的漏洞堵上了,供应商还在捅娄子。1995年,当格力空调卖得火热时,一批产品出现死机现象,一查才知道,有厂家提供的电容不合格。
怎么办?朱江洪想到最笨,也是最花钱的办法——成立筛选分厂,对来料进行全检!不合格的,一律退回。当时空调不愁销路,很多人笑话格力,但朱江洪一直坚持。
“让消费者觉得买格力的产品就是买放心、买舒心。”朱江洪一直把这句话放嘴边,他给格力定下最严格的标准,比国际标准还高。
空调噪音的国际标准是低于42分贝,格力的标准是低于20分贝。当别人的室外机用几年就锈迹斑斑时,格力不惜血本,改用镀锌板,多年后还跟新的一样。
质量好了,口碑和销量也噌噌往上涨。1996年,格力超越春兰成为国内销量冠军。
[技术是第一位的!]
技术和销售,到底哪个更重要?
这在很多企业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。但在朱江洪那里,答案很简单:技术是第一位的!
朱江洪常说:“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挺不起腰,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。”在他看来,一个企业可以没钱、没厂房,但不能没技术。
这种对技术的偏执深刻改变了格力。在他执掌期间,格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建成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,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上,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但在格力早期,画风却完全不同。那时的格力跟其他企业一样,销售是老大。当普通人拿一两万的年薪时,销售已是十万、几十万的高薪。
这让搞技术的人很不淡定,他们纷纷找到朱江洪,要求转岗,包括很多骨干。朱江洪心想,这可不成,销售虽然重要,但产品才是企业的根本。
于是,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:大幅调低销售提成比例!这在当时可是捅了马蜂窝。很快就有大批销售跳槽到中山汇丰空调,并扬言三年内打败格力。
朱江洪陷入了迷惘。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他决定坚持到底,“我就不信,好的产品会没有人要。”
事后证明,他是对的。调整销售提成后,技术人员不再东想西想,而是安心搞科研、搞产品,为格力夯实家底。几年后,格力岿然不动,汇丰空调已化作尘埃。
不过,真正让格力走上技术路线的,是朱江洪的一次尴尬经历。
2001年,重庆福特汽车采购一百多套多联机空调,格力中标后却没有这一技术,只好从三菱购买,然后换个包装交货。这笔生意不但没赚到钱,反而赔了几十万。
这让朱江洪很痛心,他立刻带上几个人到日本买技术。去之前,他想得很天真,一亿不行两亿,两亿不行三亿,买不到全套,买散件也行。
但人家根本不待见他,“你想买?怎么可能?我们研究了16年!”结果,连散件都没买到。
朱江洪大受刺激,都是因为没技术,才受此奇耻大辱。回国后,他召集技术人员,给他们下达死任务,必须研制出该技术,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。
结果,技术人员克服困难,不到一年就研制出“一拖四”多联机。尝到甜头的格力继续加码投入,又搞出一拖六、一拖八。
几年后,三家日本企业反过来跑格力求购技术,被朱江洪霸气回绝!
离心机一直是美国人的天下,朱江洪不服气,投重金研制,最终打破对方的垄断。得知此消息,美国一企业很震惊,连日开会商讨对策。
在技术的推动下,格力从过去的小跟班一跃成为引领者,拥有低频控制、超高效定速压缩机、离心式冷水机等三大核心科技,并在2005年登顶全球销量冠军。
[“我也只是创始人之一”]
当然,格力这在销量上的突破,除了过硬的技术和质量,离不开其销售模式。
在外界看来,格力对经销商的掌控,以及自建渠道的模式,都来自董明珠的贡献。其实,这背后离不开朱江洪的支持。
朱江洪非常欣赏董明珠的能力,一手将她提拔上来,从业务员到大区经理,再到总裁,而董明珠也知恩图报,数次在关键时刻力挺朱江洪。
而格力的成功,也让外界看到了“朱董配”的威力。
朱江洪很认可董明珠的能力,“她个人也很努力,对工作尽职尽责,不断磨炼,不断成长,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。”不过就像朱江洪在采访里说的,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,应该是团队的力量。
“实际上,在格力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,都离不开格力员工的努力。从质量的整改与提升,新产品的开发与制造,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,到企业重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等,都体现了公司领导层和格力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拼搏与奉献。没有他们,就不可能有格力的今天。”
而谈到他自己,朱江洪说“我也只能算是格力电器的创始人之一。”
到了2012年,朱江洪在格力董事会上因任期届满,卸任董事长。那一年,格力的销售额第一次突破了千亿。
据说,当年在任上时,曾有人问他:为格力奋斗一生,只拿到1.5%的股份,亏不亏?
朱江洪说:从不觉得吃亏。“实际上也不吃亏,从一无所有,到现在工资待遇都不错,有房有车,怎么会亏呢。”a
《格力之父朱江洪:格力成功非一两人的功劳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digi.yuduxx.com/jydq/796590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